借助数字技术让国宝虎钮錞于“发声”。(受访者供图)
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复原老鼓楼衙署。记者 李晟 摄/视觉重庆
让曾经在战场上奏出战乐的国宝虎钮錞于再度“发声”,让已经消失在历史车轮中的老鼓楼衙署再次威严矗立……近年来,重庆文博单位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数字手段,“复活”那些藏于博物馆中的千年文物。
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博物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。重庆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,以创新的方式呈现文化遗产,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。
连日来,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、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、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,倾听相关专家介绍他们用数字技术“复活”文物的过程。
虎钮錞于“声音”来自等比例复制品
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的国宝——虎钮錞于的视频里,这个数千年前的军乐器被敲响,发出两个声音——“咚”和“当”,两声之间余韵盘旋,别有肃穆之感。
这是专家们通过考证史书后配的音,还是真正的錞于之声?
负责让虎钮錞于“发声”的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学斌介绍,现存的虎钮錞于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被腐蚀,比数千年前起码轻了四分之一的重量。
錞于的外形并没有残缺,为何重量会变小?那是因为金属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与空气发生化学变化,一点点地“衰减”,“打个比方,就如同人的身高会随着我们的老去一点点地变矮。”彭学斌说,这就意味着,敲响如今的錞于取到的声音是失真的。
为了得到真实的錞于声音,三峡博物馆通过三维数据采集等数字化手段,开始等比例复制,并敲响了复制品的声音进行录制。
除了让虎钮錞于“发声”之外,三峡博物馆还在视频中,以4K高清的分辨率,忠实地还原了錞于上的精美纹饰。
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说,博物馆采用了微米级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,对虎钮錞于进行结构建模,完整呈现它的特征细节、虎钮纹饰、承盘刻绘符号等,无限接近真实场景效果,打造超拟真体验。
同时,博物馆还采用了PBR技术和全局动态光照功能,让虎钮錞于拥有了接近自然光照的质感。
“正是这些对细节的考究,‘复活’的虎钮錞于从冷冰冰的文物本体中走了出来,重新拥有了生命感。”赵卓说。
16万余件数字建模复原老鼓楼衙署
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“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”中,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,专家们复原了宋元战争时期重庆城的指挥中心——老鼓楼衙署。
对考古专家们来说,复原不是想当然地“画画”,而是对历史的忠诚和敬畏。在遗址发掘之初,他们忠实地记录现场的一点一滴。借助激光扫描、RTK测量等高科技手段,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遗址的测量记录精度,已经达到毫米级。
数据有了,接下来就是电脑建模。
复原团队从一块榫卯开始,把老鼓楼衙署的16万余件原始建筑材料全部建模,要求尺寸和原建筑分毫不差。
这样的“吹毛求疵”,是为了让复原经得起来自不同专业的推敲。可以这样说,未来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使用这套建模,一比一地在现实中复原这座已经消失于时光长河中的古建筑。
除了老鼓楼衙署遗址外,研究院还利用五面屏技术,将钓鱼城衙署全貌360度还原在了体验馆之中,亭台楼阁、小桥流水、朱门黑瓦一应俱全。观众们甚至可以“走进”衙署之中,参观衙署内主要建筑的内部风貌。
数字影音赋予大足石刻全新生命力
只重保护,不讲利用,文物只能“孤芳自赏”。在新时代新语境下,如何让大足石刻“动”起来,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,4K宽银幕电影《天下大足》以电影叙事方式,讲述大足石刻的开创和历史演进过程;8K球幕电影《大足石刻》采用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,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。坐在宽敞舒适的影院,头顶球幕上的千手观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。随着画面的推拉摇移,观众跟随画面进入大足石刻开凿的历史长卷。
“效果太震撼了,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!”“影片画面很逼真,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石刻造像!”走出大足石刻数字影院之后,不少游客直呼“震撼”。
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建设的8K球幕影院和4K宽银幕影院,采用先进的杜比全景声技术,创造出包围感、临场感、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,整个声音效果配合全景画面,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强烈震撼,成为大足石刻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此外,大足石刻大力推动石刻艺术数字化,应用三维激光扫描、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技术为石刻“照相”,对龛窟造型进行数字化展示,让石窟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。